工程概述
引大濟岷工程作為四川水網的“頭號工程”,是國家水網規劃確定的20條重大東西骨干輸水通道之一,旨在通過跨流域調水,破解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水資源短缺難題。該項目被稱為“四川一號工程”,也被一些人奉為“21世紀的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將擁有岷江、大渡河兩大水系的水資源保障。
工程任務
從大渡河引水,在都江堰供水區構建以岷江都江堰和引大濟岷工程共同保障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滿足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兼顧農業灌溉,并為改善水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同時向引水線路沿線玉溪河供水區等補水。
供水范圍
都江堰供水區內成都、德陽、綿陽、遂寧、內江、眉山、資陽7市40縣(市、區),并向玉溪河供水區補水。
工程總布局
規劃引水點位于大渡河瀘定水電站庫區,途徑青衣江引入岷江成都段。準確的說,該工程是橫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大流域。該流域多年平均引水量27.07億立方米(約占目前都江堰供水量28%、大渡河瀘定斷面年均徑流量10%),引水流量141立方米每秒。引大濟岷工程引水線路總長約304.1公里(其中大部分為隧洞),其中總干線長155.6公里,北干線長44.6公里,南干線長103.9公里。輸送線路上規劃3座消能電站,總裝機68萬千瓦,年發電量34億度。總工期96月(8年),總投資約680億元;受益灌面1400萬畝,供水區人口約3500萬,惠及成都平原7市40縣(市、區);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四川又一個堪比川藏鐵路的“ 世紀工程 ” !
工程時間點
據了解,引大濟岷工程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2003年形成初步方案,2012年納入《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2019年3月,在全國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四川代表團鄭重提出《關于盡快建設引大濟岷工程的建議》。2020年完成《引大濟岷工程規劃報告》編制和審查,進入可研階段,2021年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和全國《“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
2021年12月,水利部水規總院正式印發《引大濟岷工程規模與總體布置專題報告技術討論會議紀要》,同意工程總體方案及引水線路。
2022年2月,引大濟岷指揮部辦公室發布了《四川省引大濟岷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標志著工程環評編制工作全面啟動。
2022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引大濟岷工程建設征地范圍內禁止新增建設項目和遷入人口的通知》正式發布。
2025年1月6日,發布了《關于引大濟岷工程建設征地范圍內禁止新增建設項目和遷入人口調整變更的通知》,對引大濟岷工程建設征地范圍進行調整變更。
2025年2月14日,四川省水利廳發布消息稱引大濟岷工程將于今年開始動工,這個激動人心的一號工程在今年迎來進展。
2025年6月20日,四川省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發布《引大濟岷工程引入民間資本投資推介會公告》(下稱“公告”)稱,將于2025年6月舉辦引大濟岷工程引入民間資本投資推介會,誠邀各意向投資人參加。強調了按照計劃,該項目將于年內開工。
工程意義
引大濟岷工程作為國家和四川水網體系的骨干工程,意義非凡。它是破解都江堰供水區缺水難題的“金鑰匙”,是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穩固基石”,是保障成都都市圈城市供水安全的“堅固盾牌”,更是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動成渝雙圈生態廊道構建的“有力引擎” 。譜寫了新時期四川水利向新“蝶變”的時代華章,實現了全行業歷史性、創造性、系統性變化,譜寫了四川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