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題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部長詳細介紹了"十四五"期間中國水利建設取得的高質量發展成就。
下面這個表格梳理了此次發布會公布的核心數據與成就。
成就領域 | 核心數據與成果 | 意義與影響 |
水利投資與工程 | 預計"十四五"水利建設投資超5.4萬億元 | 投資規模為歷史zui高,是"十三五"的1.6倍,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
連續3年完成投資超萬億元 | ||
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項 | ||
基礎設施體系 | 建成水庫9.5萬座、堤防31.8萬公里 | 形成了世界上規模zui大、功能zui全、惠及人口zui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
建成大中型調水工程200項、大中型灌區6924處 | ||
防洪安全 | 戰勝3981條河流超警以上洪水 | 有效應對極端天氣,zui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實現大江大河重要堤防無一決口,2022年起水庫無一垮壩 | ||
洪澇災害損失占GDP比例由0.28%降至0.18% | ||
供水與糧食安全 | 預計"十四五"末國家水網覆蓋率達80.3% | 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糧食穩產豐收和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6% | ||
耕地灌溉面積達10.9億畝 | ||
河湖生態環境 | 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達98.6% | 河湖生態環境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母親河重現生機。
|
京杭大運河(斷流百年)、西遼河(斷流27年)等一批河流全線貫通 | ||
整治河湖"四亂"問題14萬個 | ||
水資源節約利用 | 在經濟年均增長5.5%情況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 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實效。
|
2024年萬元GDP用水量較"十三五"末下降17.7% |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65提高到0.58 |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還回答了記者提問的關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跟水利工程相融合的問題”。
回答:“十四五”以來,水利部門系統謀劃推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也就是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有效賦能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業務應用,強化了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成為推動水利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
1、在監測感知方面。
“十四五”以來,加快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大力提升對水利物理對象的透徹感知能力,為水利工程安全風險監測防控和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構建和運行提供動態實時信息支持。
2、在數學模型方面。
立足數字孿生水利體系精準映射、虛實交互、實現“四預”功能。加快構建“高保真”數字流場模擬數學模型系統,實現業務“正向—逆向—正向”推演應用,為水旱災害防御和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提供決策支持。
3、在業務應用方面。
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以效用為導向,推進覆蓋各項業務應用的各層級數字孿生平臺建設。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實時反映工程性態、動態優化調度,為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利部部長解答了記者提問的“近年來頻發的嚴重水旱災害給糧食生產帶來嚴峻挑戰。”
回答:在應對干旱中,水利部門堅持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全力保障灌區農作物生產。在應對洪澇中,通過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十四五”前4年共減淹耕地7360萬畝,避免糧食減產量530億斤。
同時,近5年實施了1959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超2億畝。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灌溉面積較“十三五”末增加4900萬畝,2024年全國耕地灌溉面積上生產的糧食產量占比超80%,充分發揮了灌區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
截至2024年底,全國節水灌溉面積達6.38億畝,較“十三五”末提高12.5%,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降低4%。“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灌區用水效率連年提高,單方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保持在3.6斤以上。
除了上述亮眼的數據,本次發布會還揭示了我國水利發展的一些戰略性轉變和前沿探索:
1、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水利發展正從大規模工程建設,轉向對現有體系的優化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例如,通過建設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實現對水情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讓防洪調度更科學精準。
2、投資模式的創新:水利建設改變了主要依靠財政投入的模式,構建了財政資金、金融信貸、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的新格局。"十四五"前4年年均使用非財政資金是"十三五"的2.3倍,為持續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3、生態優先的治水理念:成就展示出治水思路從單一防洪興利,轉向與生態修復保護并重。母親河復蘇行動讓眾多斷流河流重現流動,并直接支撐了 "幸福河湖" 建設,讓百姓能切實享受到清水綠岸的美好環境。
總的來說,"十四五"時期的水利成就,不僅體現在一系列突破性數據上,更體現在發展質量的顯著提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升級以及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理念的深入實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堅實的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