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山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召開專題會議,傳達省委、省府近期關于農業灌溉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研究討論《山西省農業灌溉發展規劃》《山西省大中型灌區用水保障方案》等,明確八項舉措務實推進“十五五”農業灌溉高質量發展。這次“十五五”農業灌溉發展規劃也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山西省點贊。
核心目標:
1、新增恢復水澆地300萬畝:到2025年底,全省大中型灌區灌溉面積達到1597萬畝,總灌溉面積達2476萬畝,支撐全省每年3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2、打造現代化灌區:構建“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體系,實現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目標。
堅實基礎:
灌區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全省各級水利部門堅定扛牢糧食生產安全責任,印發《全面推進農業灌溉提質增效實施意見》,布局建設“五大灌溉基地(運城引黃灌區、臨汾盆地、晉中盆地、忻定原盆地、朔同盆地)、兩大灌溉片區(太行山、呂梁山丘陵地區)”,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現代化灌區試點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全省166處大中型灌區以占全省22%的有效灌溉面積提供了全省65%的糧食產量,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有力發揮“主力軍”和“壓艙石”作用。
正視短板:
會議強調,要清醒認識當前山西省灌溉水源保證率低、工程配套不到位、節水灌溉發展不平衡、灌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短板和弱項,圍繞我國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按照省委、省府關于確保糧食安全和落實“四水四定”的部署要求,堅持全局觀念、系統思維謀劃山西全省農業灌溉高質量發展目標和任務。
明確八項舉措務實推進“十五五”農業灌溉高質量發展:
一、優化灌區工程布局。
錨定“全省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目標,進一步優化“五大灌溉基地、兩大灌溉片區”布局,打造一批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全省大中型灌區灌溉面積達到1597萬畝,總灌溉面積達到2476萬畝,支撐和保障全省每年3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
二、加快灌區節水改造。
堅持向節水要效益、向節水要增量、向節水要產能,加快推進尊村、夾馬口、冊田、汾西等列入國家“兩重”項目庫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工程,構建從水源到田間的完整灌排體系,持續推進節水型灌區創建。
三、加快推進新建灌區前期工作。
加緊推進新建的神五岢、上黨、中部引黃、小浪底引黃、古賢等5個大型灌區和19個中型灌區的前期工作,爭取列入全國農業灌溉“十五五”規劃。
四、持續深化農業水價改革。
扎實做好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國家建設試點和省級試點驗收工作,研究制定山西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驗收管理辦法,借鑒“祁縣經驗”“平陸模式”,建立健全與農民承受能力、節水成效、地方財力相匹配的精準補貼和節水激勵獎勵機制。
五、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聚焦“兩手發力”,借鑒國內大中型灌區工程獲得金融貸款支持的典型經驗和做法,“量體裁衣”制定灌區融資方案,積極爭取專項債支持,進一步拓寬銀行信貸、債券、社會資本等市場化融資渠道,創新多渠道籌措灌區建設資金新模式。
六、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
持續開展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和節水型灌區創建,借鑒新疆在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方面的先進做法、成熟經驗,因地制宜發展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全力打造高效節水灌區管理新形態;以“雙減”為目標,在基礎條件好、積極性好的灌區,試點推進灌溉設施更新和技術改造,進一步提升灌區節能降耗,打造綠色灌區試點。
七、強化科技支撐。
系統總結大禹渡、尊村(下圖)、昌源河孿生數字灌區試點做法,借鑒浙江等省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經驗,在大中型灌區鼓勵推進灌溉創新科技應用,加強噴灌、微灌以及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灌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研發,全力推動全省灌區實施精準灌溉、智慧灌溉。各大中型灌區要充分發揮灌溉試驗站優勢和作用,為農民適時適令灌溉提供技術服務。
八、弘揚灌溉水文化。
山西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灌溉文化歷史悠久,要組織開展全省灌溉水利工程普查登記,加大洪洞霍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積極推動晉祠灌區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弘揚山西傳統水文化,推動水利工程與文化價值轉化融合發展。2023年11月,山西霍泉灌溉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下圖)。
同時,關于公開征集山西省“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意見建議:圍繞構建“三縱九橫、八河連通”的現代水網體系,“以防為主、安全可靠”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飲水安全、灌溉高效”的鄉村振興水利保障體系,“水清岸綠、河暢泉涌”的河湖泉域復蘇體系,“兩手發力、改革賦能”的現代化水治理體系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來源:山西省水利廳、山西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