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一甲子,高原治水新華章。西藏自治區的水利發展堪稱一場從“鑿冰取水”到“幸福河湖”的歷史性跨越。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西藏水利事業實現了從幾乎空白到體系完善的巨變,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水利要事,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今年7月19日上午,投資1.2萬億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簡稱“雅下工程”)開工,這又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無論是這場開工儀式出席人員的規格,還是1.2萬億的巨額投資和其毗鄰邊境的地理位置,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下面這張表格梳理了60年來西藏水利發展的一些關鍵歷程和核心數據,可以幫助你快速了解其整體脈絡和成就。
時間節點/時期 | 重要事件/發展階段 | 核心數據/成就 |
和平解放初期 | 水利基礎設施幾乎空白 | 僅有一些小型引水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28萬畝 |
1999年 | 滿拉水利樞紐首臺機組并網發電 | 填補了西藏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的歷史空白 |
2000年以來 |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歷經三個階段 | “人畜飲水解困工程”、“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
黨的十八大以來 | 水利投資力度空前 | 累計落實水利投資684.5億元(超過前幾十年總和) |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 累計投資93.72億元,建成工程2.6萬余處,安全人口普及率100% | |
至今 |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 建成各類水庫150座,總庫容43.8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15.64億立方米 |
農田灌溉體系完善 | 耕地灌溉面積達426.18萬畝,從“靠天吃飯”變為“旱澇保收” | |
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提升 | 建成堤防4506公里,實施98項重點城鎮防洪工程 | |
水生態保護 | 全面建立河湖長制,1.47萬名河湖長上崗,河湖健康率100%,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 |
2024年(應急搶險案例) | 中國水電基礎局參與定日縣堰塞湖搶險和地震救援 | 多次參與應急搶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主要領域的發展亮點
民生水利:告別“鑿冰取水”:通過深井取水、太陽能保溫房、管道防凍等新技術,有效解決了高海拔地區季節性缺水問題,農牧民告別了“夏季吃河水、冬季鑿冰取水”的歷史。
重大工程:構建“西藏水網”:初步構建了 “一核四區協同、四江一河互濟” 的西藏水網架構。先后建成雅礱、恰央、卓于、扎倉嘎等中型水庫,這些工程不僅調控水資源,也提供清潔能源,如拉洛水利樞紐年發電量1.76億度。從"九五"規劃至"十四五"規劃,西藏水利建設投資增加近20倍。
農田灌溉:保障“青稞安全”:全區各族人民長期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基本形成了 “蓄、引、灌、排”一體化的農田水利灌溉保障體系,灌溉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463,為確保糧食安全特別是青稞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有江北、澎波等一批大中型灌區,全區大型灌區1處,中型灌區122處,小型灌區1525處。
水災防御:實現“主動防控”:改變了過去幾乎沒有系統防洪工程、農牧民被動承受洪水災害的局面。例如,2019年起采用 “一級部署、多級應用” 模式改造提升自治區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使得水旱災害防御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生態保護: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
守護“亞洲水塔”:西藏堅決扛起守護 “亞洲水塔” 的政治責任。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 協作機制,與青海、四川、云南建立跨界河湖聯防聯控機制。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 指標連續10年完成考核目標任務。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3957.5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92.2%(不含凍融侵蝕)。
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持續保持良好,國控及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水電開發:點亮“雪域高原”:農村水電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獅泉河水電站結束了阿里地區獅泉河鎮無常規電源的歷史。
傳承與展望
西藏水利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一代代水利工作者的奮斗奉獻。他們克服高寒缺氧的艱苦環境,甚至付出生命代價。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水利部多次召開援藏工作會議,并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了持續不斷的強大支援。
60年不懈奮斗,60年滄桑巨變。未來,西藏水利將繼續圍繞保障水資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的目標,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利支撐。西藏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將會更加壯美。